【无锡摄影网】拍客网-无锡摄影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摄影比赛摄影群组商务合作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全书内容,完整版)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Rank: 2

141#
发表于 2012-5-5 12:06:17 |只看该作者
四、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


  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冬景,是纽约的摄影家乔治.福斯(George Forss)拍摄的。什么地方能立即抓住你的视线呢?是那个孤零零的散步者。用树干框住了他小小的身影,尽管他在画面上所占面积很小,但却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  与此相似的手法是图8.10所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照片。在这里,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瓦尔特.卡林(Walter Karling)运用了相同的技法把被摄主体置于画框之中加以突出。构成画框的是一个古老的加农炮的大轮子的"V"形幅条。这种富于创意的画框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拍摄前去用心观察。但是你要知道,这种画框式的构图只是一种"噱头",是用来调换口味的,不可滥用。你当然不会要人们去多看画框而少看被摄体。

  在下面的几幅照片里,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些运用画框的手法。它们的效果极好,会给你很多启发,能运用到你今后的摄影实践中去。



  在图8.11这幅舞台排练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搭框的方法。前景上两个舞蹈演员虽然身型尺寸所占比例很大,以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但我们的注意力依然被吸引到正在认真执导的男女两位导演的身上。两位舞蹈演员的身躯和手臂在他们周围搭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极富戏剧性的画框。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因逆光照明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光线照到舞蹈演员透明的披纱上并照亮了香烟袅袅上升的烟雾。本照片为丹尼斯.斯托克(Dennis Stock)的作品。



  图8.12所示这幅照片里,可爱的朱莉.克里斯蒂的面颊被两根铁柱框住--这种方式是非同寻常的,但却是十分动人。本照片由戴维.赫恩(David Hurn)所摄。

  

对户外远处的大型特物体,像山峰、纪念碑和建筑物等。可用搭框的技法改善其构图效果。一个常用的搭框方法是把近处的树枝摄入画面。这幅照片拍的是约塞米蒂国家的半壁圆顶山,是由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精致的树枝赋于画面一种空间感和距离感。好像树枝在说"我在这里,拍摄主体在那里,你从我们之间的相对尺寸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距离。"这种技法常用于旅游摄影和建筑摄影。  图8.14所示照片中睡莲位于前景之上,赋予画面一种强烈的远近比例感。照片拍的是林肯纪念堂,作者是埃利奥特.欧威特(Elliot Erwitt).

  

不要认为画框只能搭在被摄主体的两侧或顶部,经常可以把它搭在底部以便为主景提供坚实的基底。再看看弗里茨.亨利(Fritz Henle)拍的图8.15这张精彩风景照吧。前景上的木栅栏沿着基底搭起了一个画框。它清楚地显示出远近的比例关系,使观赏者便于估计距离。如果用一张纸遮住栅栏,效果将明显减弱。  搭画框的方法很多。道格.威尔逊(Doug Wirson)用对焦不实的金凤花把两个孩子包围在当中,构成了一个符合他们心境的幻想世界的画框,如图8.16。这里用的是四面搭框的方法,把注意力引到孩子们身上。

  W.尤金.史密斯利用前景两个人的剪景为董事会上的其他成员搭了一个画框,突出了他们全神贯注的面部表情,图8.17所示。



  我们归纳一下:当你的被摄体由于相对尺寸较小而无法支配画面的时候(或距离较远,你又想表现出距离感),吸引注意力的技法之一就是给它搭个画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2#
发表于 2012-5-5 12:07:20 |只看该作者
五、通过用光来突出主体

  

暗影里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盯着暗处看?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另一个人大踏步闯入暗处?我们不知道。你可以给这幅照片作出多种解释。或许它只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写照。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作观察者,而有些人却勇往直前。

  在摄影时,像运用光线一样去运用暗影,也会创造出神秘的画面。

   图8.18这幅照片是纽约摄影学院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Jerr Rice)拍摄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运用光线的良好范例。两个人物都照明良好。其他东西实际上都在暗处。这幅照片给人一种象征性的信息。我们并不真正关心这两个人是何许人。而更使人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所处的境地。一个人凝神注视着暗处,而另一个正阔步闯入。

  

本教材自始至终在培养你如何运用光线。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涉及较多的是用光的技术性问题--如何获得正确的曝光光量。现在我们该把运用光线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手段来教给大家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线,观察光线的效果和体验江线的性质。通过用光来突出重点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图8.19这是由赫罗吉.库伯特(Hiroji  Kubota)拍摄的耶路撒冷锡安山国家公园一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环境。这里用的也是采光的技巧。右侧的山峰在左侧山顶的全黑暗景对比之下,细部非常突出。正是明与暗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情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3#
发表于 2012-5-5 12:07:46 |只看该作者
六、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8.20这幅照片的作者是伯克.尤兹利(Burk Uzzle)。画面中的被摄主体的确是太小了,但是谁能忽视长廊中的这位主角呢?   从四个角落伸出的线条会聚起来,像箭头一样指向主角。这些会聚的线条形成一个长廊,使人们的目光一直向前追踪着这个孤独的身影。广角镜头加强了线条的会聚效果,产生了一种孤寂感,这正是照片的寓意之所在。广角镜头扩大了前景的实有空间,缩小了人体的相对尺寸,强化了距离感和孑然一身的孤独感。



  请看所有的线条是如何指向马路中心的人影身上的。屋顶的线条,汽车的线条,路面交通标志的线条统统指向被摄主体。观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引向这个引人注目的身影上。

  作者还是伯克尤兹利。相机的角度较低,所以人影和各种会聚线条的相对位置十分精巧,如果相机在齐眉的高度上,人物的布局就不会如此富于戏剧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4#
发表于 2012-5-5 12:08:49 |只看该作者
七、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授会成员杰里.赖斯。他用了很多方法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首先,他对着拍摄对象精确聚焦,把一切其余的东西都置于焦点之外。其次他让风笛演奏者的形象显得高大而魁梧,把他放在画面的正中偏上(注意:他的面部位置是严格地按照黄金分割律来安排的)。第三,他让主角的眼睛直视镜头,把观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眼睛上。所有这些方法都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而毫无干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5#
发表于 2012-5-5 12:10:21 |只看该作者
八、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8.23是由勒内.伯里拍摄的一张双马饮水图。如果把下半部遮住,会觉得这还算是一幅悦目的照片。但是加上池水的镜面倒影,就被大大地美化了。对被摄主体--马和树--的精心安排构成了一幅具有韵律感的重复的图案,这是使画面具有力度的重要因素。



  图8.24是纽约摄影学院的教员沃尔特.卡林(Walter Karling)拍摄的。他用的是另一种重复的形式。这里我产看到的是一群人的重复排列,没有突出哪一个人。这幅画面的力度就在于影像的重复。
所以这里有两种重复排列的方式可供考虑。上图的重复排列出现在倒影中,而下图中的重复影像是一些虽然不同却很相似的身影共处于一个画面之中。以上两种都能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图8.25是T.J.马里诺拍的一个"通过动作突出重点"的优秀范例。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不只是两位女士在风雨中仓惶疾走,还有摇晃的背景以及下坡的角度。通过这些摄影技巧,马里诺能驱使--迫使,观者去体会他们慌不择路的窘境。  作者是怎样取得这种运动效果的呢?他用的是你们一开始就学过的两种方法;用很慢的快门速度,同时用相机追拍她们的动作。很慢的快门速度使背影模糊,两者结合起来便有了一种动感的效果。  想一想,如果用"常规"的办法--高速快门和固定的相机位置去拍这张照片,该多么乏味!



  乔治.福斯在街心公园中心举行的一个滑板比赛上发现了这个动人的画面,图8.26所示。给照片增色的不只是滑板少年的优美动作,还有他周围全神贯注的人们。我们看到左侧有一个倚车而立的少年,用力探身向前急切地关注着比赛,还有右侧的计时员时刻准备按下计时键的紧张神态。他们无不把注意力引向滑板少年。画面上的其他要素也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所有观众都把注意力投向了他,连地上的罐头盒也指向了他。他的身影很大,位置近于画面中心,而且推车少年和计时员还为他搭了一个画框。

  这张照片把我们讨论过的多种技巧集中运用到同一画面内去突出重点,这上点很有意义。一般说来,突出重点的技巧不能只用一种,应该是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小结

  当你通过取景器在画面上突出被摄主体的时候,要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1、 要突出被摄主体,该把它放在画面中心附近还是离开中心?
  2、 要把它照得大些才显得突出吗?
  3、 要给它搭个画框吗?
  4、 要通过采光来突出它吗?
  5、 要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它吗?
  6、 要利用会聚线条来突出它吗?
  7、 要利用重复的线条吗?
  8、 能不能通过运动来加以突出呢?只有在提出并解答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再准备去拍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6#
发表于 2012-5-5 12:10:51 |只看该作者
九、常见错误及其预防方法

  本课到目前为止,已经讨论了突出重点的各种技巧。现在再讨论一下在用取景器构图时,几乎每次都会碰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常犯的毛病都会把注意力引向它们自身并且错误地突出了你不情愿也无意突出的东西。然而只要稍加注意,这类毛病是很容易避免的。取景太近



  前面我们提过,照片与自然界实景的一个区别就是它有四框为界。实景是连续的,而照片是有限的--它止于印片的四个边框。

  作为一个有创意的摄影家,该做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对画面内容如何取舍。这个决定提出了摄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选择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来选择--是在拍摄的当时,还是在其后的冲印阶段?

  很明显,没被拍进去的东西在印放阶段是无法加进去的。像图8.27所示照片A,人物塞满了整幅照片,没有拍进去的双脚是永远无缘再现了。这张照片应该拍成B的样子:在体外的四周,有很多细部。这样,  在暗室里才能加以剪裁,创造出你所期望的最后效果。

  教训:除非你另有打算,不要让拍摄主体塞满整幅底片。要在四面都留于余地。留心观察背景



  请看图8.28所示照片C。这张照片本来不错,却有一个常见的毛病。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被主体的头上好像长出了一棵树。这在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画里也许还可以,但在这里却不好。

  在拍照的时候,永远要仔细观察被摄主体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在黑白照片里,要警惕某些景物的灰色调可能与被摄主体相近。

  如何避免"头上长树"呢?只要挪动一下位置和角度,像照片D那样躲开背景上的那个干扰就行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大光圈,缩短景深,使背景发虚,以至近乎消失。

  不留心观察背景是很多初学者的一个主要通病。使用新式的单反相机自动镜头时,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自动镜头是在最大光圈下调焦的,所以在调焦时,景深最小。当使用最大光圈f2或f4时,背景就在焦点之外了。但是如果用f11或f16,背景就进入焦点,能造成如图C所示的干扰,如何解决?以对好焦距以后,按一下景深预示钮,检查一下在你使用的实际光圈下的背景是个什么情况。

  假使相机里没有景深预示纽,就把相机移开,用眼睛看看整个景物的情况。注意观察背景,特别要检查被摄主体身后的背景情况。用这种办法可以避免被摄主体头上长出了树木。烟囱之类的东西。

  总之,只要发现了问题,就可以按上面的方法避免背景的干扰前景发生畸变



  照片中的纵深感会产生错觉,因为一个既定尺寸的物体记锐意越近,就显得越大。这种透视的原理在摄影中和在美术中一致的。回顾一下第2课"照相机和镜头"中的那张"狗鼻子"照片,如果镜头离物体太近,透视就会发生畸变。

  请看图8.29照片3E中的两条腿的畸变情形。毛病就在于相机离得太近了。解决方法:向后退并使用较长的镜头,结果就会像照片F一样悦目了。未曝光区



  在图8.30照片中,影像四面的边缘处出现了没有曝光的区域晕映现象,好像是在隧道里拍的。这正是问题之所在。这个"隧道"的形成是因为所用的遮光罩的尺寸不合作。这张照片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而遮光罩却是用于105毫米镜头上的,所以就出现了"隧道效应"。因为遮光罩的角度窄,把镜头较宽的视角挡住了。

  照片H显示的是另外一种毛病。原因何在?就因为一个手指挡在了镜头的前面。如果 持机姿势正确,就有会出现这种毛病。当然,要是使用单机相机,从取景器里本为是能够看到手指的,然而这种毛病依然有发生。

  在单反相机问世之前,在按快门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种问题,使摄影者十分苦恼。时至今日,在使用诸如测距仪相机之类的非单反相机时,这个问题也还时有发生:你满以为拍下了珠穆朗玛峰,可是拍出来一看,竟是一座白板山--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你忘记了摘掉镜头盖!

  虽然反光式相机不可能出现忘拿镜头盖的毛病,但还有一个类似的毛病,无论用单反相机或其他相机都会使摄影者大为恼火。这种毛病就出在往相机里安装新胶卷的时候。他们在胶卷根本没有转动的情况下拍完整整一卷,而记数器却把每一幅底片的号码从1到36都照指不误,于是拍了一张又一张……只在他们收片的时候才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们才发现在倒片摇把回转时一点阻力也没有。胶片根本没有装好。输片齿轮并没有挂上,所以整卷胶片一张底片也没有曝光,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同一张底片上,曝光了不是两次,而是36次!而剩下的底片都是空白。

  这种事故每个摄影者几乎都会碰到一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发生两次,那就不可原谅了。就像坐到通红的火炉上,一次就足以叫你记一辈子了。

  下面列举的是防止发生这种事故的方法:在使用单反相机或其他采用输片齿轮装片的相机时,都要按以下步骤妥装胶片。

  1、 按相机手册的说明仔细安装胶片。
  2、 合上相机后盖,把胶卷向前卷一片。
  3、 轻轻的转动倒片钮,好像要倒片一样。一定要轻轻地转。当你转到胶卷的任一松弛部分都会有一种绷紧的感觉。在你的这种轻微的压力受到阻碍时,就可以停下来了。
  4、 再向前转一个空格,同时观察倒片纽,倒片纽应该向后转动。果然如此,你就可以开拍了。
  5、 如果倒片纽不向后转动,就要打开相机了,检查胶片的安装方法是否正确。

  假使每次装胶卷都能照此办理,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拍摄,保证每一个精彩镜头
  --也许是差错--都会在胶片上准确地记录下来
  假使你用的是自动相机,上面有自动装片系统和电动倒片装置,相机上可能没有倒片纽。但是大多数型号的35mm自动单反相机都在液晶显示盘上有个指针,可以告诉你新装的胶卷已经正确地挂在收片夹上了。可以查看一下相机手册上的说明,看看你的相机有没有这种功能。如果有的话,就在每次装卷时都要检查一下这个指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7#
发表于 2012-5-5 12:12:52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自然光

一、光线介绍



  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彩色胶片,如果把摄影师的照相机比做"画笔",那么光线就是他的"油彩"。摄影师用光来涂抹照片,就像画家挑选他的油彩一样,会仔细地选择所要用的光。  这一课我们要教你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光,并指点你更好地了解阳光的不同特性。

  你将开始感觉光的不同形态:正午灿烂的阳光下的灼热光;多云天气里天鹅绒般柔软的光;透过树叶间隙闪烁的斑斓的日光;部分灿烂耀眼,而部分被云遮挡的阳光;以及富鹅戏剧性神秘怪异的月光。

  你将真真正正开始观察光。当你走在街上,当你坐在车里,你将用一种新的、令人兴奋的眼光来观察光的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8#
发表于 2012-5-5 12:13:00 |只看该作者
二、光的基本特性
  所有的光,无论是自然光或人工室内光,都有其特征:
  1. 明暗度 明暗度表示光的强弱。它随光源能量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2. 方向 只有一个光源,方向很容易确定。而有多个光源诸如多云天气的漫射光,方向就难以确定,甚至完全迷失。
  3. 色彩 光随不同的光的本源,并随它穿越的物质的不同而变化出多种色彩。自然光与白炽灯光或电子闪光灯作用下的色彩不同,而且阳光本身的色彩,也随大气条件和一天时辰的变化而变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49#
发表于 2012-5-5 12:13:07 |只看该作者
三、光的基本方向
  光的四个基本方向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可从任何-面捕捉到被摄体。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光线:
  1. 正面光
  2. 45°侧光
  3. 90°测光
  4. 逆光
   在后面的篇幅里,我们将逐项分析这些类型的照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50#
发表于 2012-5-5 12:13:23 |只看该作者
四、正面光



这种类型的光线,是业余快照摄影师教你所使用的光线---"拍照片时太阳在你的身后。"正面光使被摄体对象没有一点阴影。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直接沐浴在光线中,朝向相机部分全有光。其结果是展现出一个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影像。由于深度和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线互作用来表现,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

  正面光可以是低位的,像清晨或傍晚的太阳;第八课  培养你的眼力第三单元也可以是高位的,像正午的太阳。每种位置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当拍摄面部时你会发现,使用高位正面光线可能在眼窝和鼻子下面投下很深的阴影。而使用低位正面光时,可以平射脸部,不会引起眯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 注册

Archiver|拍客网 | 无锡摄影网-无锡摄影门户网站 ( 苏ICP备10009119号 ) 苏公网安备32021302000785号

GMT+8, 2024-11-27 13:36 , Processed in 0.3594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