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旅 于 2013-12-29 20:51 编辑
12月28日清晨,透过窗户看到东方出现了瑰丽的朝霞,蓝色的天空点缀着几朵淡淡的莫以名状的白云,知道今天又是一个虽然寒冷却是晴好的天气,于是赶紧起身,想要赶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前一刻到达斗山。 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就到了,再次来到了斗山,再次来到了斗山禅院的僧舍平台,映入眼俭的是今年己多次观察过的场景,那己不是传说中的相连一片的形似北斗的群山:馒头山、横山、诸友山、潘坤山、泉山、夹山了,在僧舍的二楼平台这个位置向东望去,群山的北坡己被一个巨大的深坑连成了一片,这是若干多年前采石场的杰作,各个山峰基本都在峰顶部位为界,北面半个山峰像似被一个手持巨斧神灵砍了去一样,壁立千仞,并深入地下,形成了面积不小的人造湖景,为了近距离在观察这个大深坑的现状,我特地驾车沿着山边的小路绕行,自西向南,再折返东,在斗山的最东端再向北,在这里看到了这个大深坑的现状,不过这里己是江阴的文林地界了,与山南坡的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的环境相比,这个大深坑就像一个地球上的巨大的伤疤一样,那么地触目惊心,山崖上祼露出的红碣的石块像似伤口流出的鲜血,又像似要告诉我什么似的,唉!这不由我想起了我们斗山的《永禁碑》来了,说是在清雍正四年,当时的无锡县(金匮县)县令阎登云特意颁发的告示并镌刻成碑,告示上写着“毋许在山采石取利”,“如敢故违,许即指名禀县,以凭立提究治,地方小官吏若有容隐,一体坐罪决不姑宽。”这就是现今被世人称之为中华环保第一碑的《永禁碑》,不想古人尚且如此地重视环保,爱山护山,可是到了我辈这里,却是将一座形似北斗的宝山开挖得如此不成样子,可叹啊,。 据说这《永禁碑》现仍然写好地保存在我们斗山水墩庵中,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前去观瞻一番,可是面对这巨大的地球伤疤,颇感有讽剌意味,我也只能唏嘘不己了,无奈,写下打油诗一首以记录我此时的心情: 七斗之峰己无凭,半山之岭恰如名。 先贤遗言碣石在,长使后人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