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5-30
- 最后登录
- 2017-11-2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21731
- 精华
- 0
- 帖子
- 5447
 
|
本帖最后由 zhuxy00738 于 2013-1-31 05:35 编辑
记得小时候,剃头是请师傅到家里来剃的。剃头的师傅挑了担子过来,一头是木柜子,柜子是一把设计得科学合理的折叠椅,柜有抽屉,装了推剪、剪刀、篦子、梳子、剃刀、刷子、胡刷、扑粉、香皂等。椅背架旁边挂一条荡刀布,剃刀钝了,随时蹭一蹭。另一头则挑了一个特制的脸盆架,上搁铜脸盆,脸盆里放了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毛巾。脸盆下则为土炉子、木炭、火钳、扇子。木柜、坐凳、脸盆毛巾架等都漆成大红色,再配以锃亮的铜饰件,精致耐看。剃头匠是不吆喝的,他只需拨拨唤头,或摇摇铜铃,听闻如音叉敲击般悦耳的长音,各家各户便会开门请进。
最早的剃头匠叫“待招”,不是手艺人,而是政府官员。清廷为了推行剃发令,组织了专业的剃发人员:从九品官职的兵丁环卫待招。政府给他们装备了专业工具——“剃头担子”:一头是个小火炉,上有铜盆,温着热水;另一头是小柜子,抽屉里放着理发工具。小柜子后板正中,一竿高挑,上挂“留发者斩头”的诏书,以示令出必行,抗剃者斩的威风。扁担上红下青,缠有皮条,是打人的刑杖。待招手持形似大镊子的铁制“唤头”,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呛啷螂”的尖刻声响,配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呐喊,壮胆助威;唤头还是对不服者夹耳朵的刑具。“待招”戴官帽、着官衣、穿官靴,每组三人,一人掌剃头刀,另两人抱鬼头刀执行剃头令。于城市搭建席棚,勒令行人入内剃头;在乡间挨家挨户清查,强剃众人头。后来,剃头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诏书没有悬挂的必要,取而代之的是荡刀布。铁唤头,也演变成了剃头匠招揽生意的标志。
剃头的过程,也是一个舒心爽意的过程,而最为舒服的是洗头。那时洗头讲究的是“抓透止痒”,不像现在的“水过头皮湿”,尤其理发师傅在打上肥皂洗第二遍的时候。双手从前向后适力地抓、揉,随着双手的旋转让人心里非常的舒服过瘾。给大人们刮胡子时,师傅们总是忘不了先把刮胡刀在牛皮带子上来回蹭几下,好像告诉顾客:这刀儿磨好了,保证给您刮得又快又干净。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改变。从最早的剃头匠、私营理发店,到国营理发店、个体美发店,再到后来彰显青年人个性的美容机构,不难看出当今社会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理发业齐头并进、优胜劣汰的今天,年青人喜欢的、时尚的美发美容店很多很多,而适合中老年人的理发店却很少很少。比如:高档的美发店价格高而且多数店不刮脸,中老年人不愿意去;低档理发店的卫生状况和技术水平又难以保证。如何把“头等大事”做好,如何把老传统、老手艺、老师傅和老字号请回来,把“头等大事”做好,“从头再来”又何妨。
(此图摄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城街头)
|
|